10月21日,以“共生·共建·共赢”为主题的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地球生命共同体学科群研究计划”学术论坛在太白校区博望报告厅召开。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主任陈富林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李保国、岳明、沈立新、赵宇玮、陈协群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医学院院长赵钢主持会议。
陈富林指出,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21年10月12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上发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主旨讲话,为推进和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了理论指引,为构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蓝图擘画了新愿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倡议的提出必将推动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人与环境相关学科群的发展。九游体育(NineGameSports)官方网站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学科特色明显,科研实力突出,依托生物学、生态学、医学等学科,搭建“生物与医学”学科群,积极推动“生物生态”“医药卫生”及“食品安全”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充分整合集成现有资源,重组凝练新的学科生长点,围绕学科建平台,立足平台育团队,培育出标志性重大创新成果。
李保国教授就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作相关报告,介绍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也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岳明教授围绕生态多样性保护作主题报告,介绍了近年来生态学科围绕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聚焦保护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保护开展的具体工作;沈立新教授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微生物学科在微生物采油、病原微生物耐药及致病机制、微生物降解重金属污染及真菌毒素微生物体内降解等方面的工作;赵宇玮教授作植物多样性保护主题报告,讲解了相关团队在微藻脂质代谢机理及生物能源开发和能源植物生物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进展;陈协群教授从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出发,介绍了肠道微生态多样性与平衡,阐述了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学术报告后,在现场师生的见证下,与会专家共同按下启动键,九游体育(NineGameSports)官方网站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地球生命共同体学科群研究计划”正式启动。
本次学术论坛旨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抓国家“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历史机遇,依托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现有科研平台和学科方向,多学科、多角度,大平台、大交叉,发挥学科集群效应,打造一批高水平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生命共同体研究团队,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保护和研究人才队伍,通过启动“地球生命共同体学科群研究计划”,制定九游体育(NineGameSports)官方网站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规划,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发出西大声音,贡献西大智慧,提出西大方案。
构建地球命运共同体我们在行动
九游体育(NineGameSports)官方网站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依托生物学、生态学、医学等学科,一直以来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构建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命运共同体。
在植物学方向,九游体育(NineGameSports)官方网站植物研究团队聚焦我国秦岭及周边地区资源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在该地区物种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式样、物种间系统发育进化关系、生物地理学以及物种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机制、植物遗传谱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团队结合多类型分子标记测序构建了中国分布栎属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和世系多样化模型,为栎属物种的经典分类学提供分子遗传学支撑;揭示了绞股蓝多倍体的起源机制,并发现横断山脉东缘为绞股蓝植物多倍化和遗传演化的核心发源地;利用群体基因组学方法解析了羌活属、华山松等珍稀濒危和关键植物类群物种遗传多样性形成的式样和机理,为珍稀濒危物种的科学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使用全基因测序组装注释分析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方法阐明了核桃楸基因家族演化和其抗线虫病潜在的分子基础;首次对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瘿椒树(Tapiscia sinensis)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群体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该植物群体遗传结构和性别连锁候选基因,研究成果对相关植物的繁育体系进化和保护遗传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公布了大量秦岭珍稀濒危植物的叶绿体全基因组数据,如:太白龙胆(Gentiana apiata)、太白菊(Aster flaccidus)、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等,这些遗传基因资源为秦岭物种基因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为植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动物方向,九游体育(NineGameSports)官方网站李保国教授领衔的动物生态和保护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西北秦岭珍稀濒危动物的研究,主要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进行保护生物学、行为生态学和动物适应研究。系统阐明了金丝猴对于寒温带气候的适应机制,首次提出了亚洲起源说-聚合学说,全面揭示了金丝猴致濒及种群稳定机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为野生动物保护开创了新道路,并且联合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林麝养殖与繁育团队在濒危动物林麝的野化放归方面取得的关键技术突破。在陕西宁陕县境内首次成功野化放归林麝,并进行科研监测,目前放归的至少有8只已经健康生存一年以上并产仔繁育后代。此次野化放归的成功在濒危动物繁育与放归种群复状研究领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苏晓红教授和邢连喜教授在白蚁的品级分化和适应机制研究,尤其工蚁生殖可塑性调控方面获得了系统性原创成果;服务社会开展城市白蚁防治和长效管理;积极控制城市有害昆虫,保护人居生态环境。谭江丽教授开展的膜翅目胡蜂科系统分类研究在全国独树一帜,通过研究,使我国长期落后的胡蜂分类与世界接轨;研究组还将研究成果服务社会,为袭人胡蜂的灾害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此外研究组在膜翅目褶翅蜂科,冠蜂科的多样性研究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刘扬副教授团队致力于中国及周边传粉甲虫——花蚤的研究,团队编写了世界首个花蚤名录,对现有的花蚤化石标本进行了初步的整理本,团队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鞘翅目昆虫系统化进化关系,研究成果在insects等杂志发表;同时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昆虫多样性考察、检疫昆虫的鉴定及农林害虫的基础防治工作。
微生物方向,由九游体育(NineGameSports)官方网站陈富林教授领衔的油田微生物团队,经过十余年的理论和现场应用研究,在微生物采油和油田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研究工作揭示了注水开发后的低渗透油田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成功研制出采油工程菌和复合微生物采油体系,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工业化生产达国内外最高水平,展示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巨大潜力;该研究获得2017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及2015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梁海华、沈立新教授的病原微生物团队,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分子耐药及致病机制研究,发现了新的毒性、耐药相关基因,并基于此筛选了秦巴山区药用植物资源的活性抑菌成分和作用机制,为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和致病性降低提出新的思路和发现新的作用机制的先导化合物,从病原微生物的耐药传播及感染蔓延控制、维护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角度,体现了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贡献;该研究获得2011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一等奖。赵宇玮教授团队在微藻脂质代谢机理及生物能源开发、微藻高附加值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机制,微藻生物固碳及污水处理、微藻基因工程改造和能源植物生物技术改造等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张珺副教授在重金属污染环境胁迫下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及锑降解关键菌群资源的挖掘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锑污染显著降低环境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并改变其组成的现象,筛选获得多株课快速、高效去除水体中的锑耐锑硫酸盐还原菌(SRB),展示了微生物重金属污染控制的良好前景。薛姣副教授通过对生物能源新型原料微藻的脂质合成及代谢机制深入研究,发现了脂质累积新的关键节点及靶标,基因编辑获得了生长快、抗逆性强、脂质及高价值活性物质含量显著提高的转基因藻株,提升了对微藻脂质积累机理的认知,为推动微藻资源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新的思路。
在生态学方向,岳明教授带领的植物生理生态学团队长期致力于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研究工作,在全球变化生态学、植被群落的构建与生物多样性维持、植物种内、种间相互作用等几个研究方向成果显著,研究成果系统阐明了UV-B辐射的生态学与植物生物学效应及修复机制、秦岭和黄土高原植被群落的构建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及其驱动因素,为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保育以及植被恢复和管理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团队近年来先后在黄土高原子午岭和秦岭皇冠山建立森林固定大样地,并纳入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用于开展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未来该监测平台数据集成必将为秦岭和黄土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医学方面,严健教授团队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解析复杂疾病遗传风险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正刊上;李铮教授开发的用于检测肿瘤的糖生物学芯片成功完成了技术转化;在学校防治新冠肺炎紧急科研专项引导基金支持下,统筹优势资源组建协同创新团队,成功开发检测试剂盒、相关医疗药品和消毒用品等用于防疫一线,获得时任省委书记胡和平的肯定和勉励。崔亚丽教授、戴鹏高教授团队分别开发出了新冠检测试剂盒;徐勇勇教授当选陕西省新冠疫情流调的首席专家,为科学预测疫情发展趋势提供数据支持;赵钢教授的“丁苯肽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成功获得了石药集团真实世界药物的临床试验研究项目支持。
原文链接:http://www.aistdaily.com/keyanguan/wap_doc/21814501.html